半年接待三千客 即墨大歐村沖出“鳥籠”!
正是鳥兒遷徙時節,天空中無數翅膀的痕跡飛過。大歐村村民吳龍龍時常望著天空,他喜歡這些飛鳥,也喜歡鳥籠。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大歐村,整個村子以鳥籠聞名,是江北最大的鳥籠加工專業村。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移風店鎮宣傳辦蘭恭一說,移風店鎮人都會念叨這句順口溜。近年由于對鳥類的保護,普通鳥籠需求量下降,手工制作鳥籠工藝被作為非遺繼承下來,逐漸向定制高端化發展。年輕人學做鳥籠的越來越少,但村里40歲以上的人多數還會制作鳥籠。隨著時代發展,身為淘寶村的大歐村不斷探索,不再以鳥籠為單一經濟來源,不斷尋找新的致富之路。
家家大鍋煮竹料,大歐的媳婦會制籠
11月2日,記者來到大歐村。進村道路干凈整潔,街道兩側是鳥籠形狀的路燈,很多村民家門前還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門牌。以鳥籠為設計元素打造的文化展示牌上,展示著鳥籠的發展溯源及大歐鳥籠發展歷史,讓人一進村就融入到濃厚的文化氛圍中。
移風店鎮大歐村位于即墨區西北25公里處,從明代中期開始,大歐鳥籠經過幾百年傳承,制作技藝越發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不變的是大歐村人對手工鳥籠制作的執著。跟隨移風店鎮大歐村網格書記吳希同走在村中,不時見到金黃的玉米正鋪曬在廣場和平地上,散發著豐收的喜悅。家家戶戶門口都堆著竹料,我們來到了一戶制作鳥籠的村民家中,一進門就聽到機械吱吱的響。走近一看,機械正在給鳥籠圈打眼,一臺機器上放兩個鳥籠圈,靠電腦操作加工。村民匡女士正把已經打好眼的鳥籠圈從機器上卸下來,按上另外兩個需要打眼的鳥籠圈。她說,自從嫁到這個村就學會了制作鳥籠,他們家現在主要出產半成品,今年銷售還行,都能賣光了。
進大門口后右側有一個鍋臺,有口大鍋特別扎眼。這種大鍋,凡是做鳥籠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會有,這是下完了竹料,用來煮竹子的。
隨著逐年高端定制的增加,普通鳥籠銷售呈現下降的趨勢,同時也會對鳥籠配件造成一定的影響。吳希同說,任何一款鳥籠都需要搭配配件,像籠鉤、站棍、鳥食罐、罐扣、看板、扣手、門花等,根據大小、顏色、數量種類太多了,配件銷售主要靠走量。村里有專門做配件的村民,一年下來凈利潤也要30多萬。村民吳希波運營鳥籠配件店,已經開了10多年,店里的配件有上千種。他說父親會做鳥籠子,他不會做鳥籠子。他的配件高中低端的品質都有,貨源來自全國各地,目前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途徑,今年受疫情影響收入比往年有所減少。
大歐村網格書記吳希同告訴記者,全村480余戶,有320多戶人家制作鳥籠子。2015年~2018年,是大歐村鳥籠發展最鼎盛時期。現在村里有200多戶加工作坊門前設立上了工作室牌子,配件店有5家。“2020年網上銷售得非常好,銷售額突破2000萬,2021年村里總產值將近4000萬,又被評為了淘寶村。2020年,大歐村成立了即墨區鳥籠協會,協會服務于大家,使電商銷售額不斷提升。”互聯網極大拓展了鳥籠市場,正成為大歐村人增收致富的新翅膀,讓他們的勤勞和汗水得到更多回報。
父造子售搭檔致富,好籠好鳥配件講究
順著村里的街道,來到村民吳龍龍家,他父親正坐在門口拿著砍刀劈竹子,臺階上放了一壺茶水、一個茶碗。吳龍龍說,最近這幾年,對鳥類保護管控比較嚴格,銷量有所下降。特別是今年2月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新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新增了畫眉、鷯哥、紅脅繡眼鳥等知名“籠養鳥”品種,非法運輸出售將被追責,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市場,但他對這些政策完全理解和支持。
吳龍龍的父親做了30多年的鳥籠子了,他退伍之后接手他父親的工作,主要是在網上銷售。他父親做,他幫父親組裝起來,然后他在網上賣,他說一年網上的流水額度有七八十萬,他們一家7口,和父母住在一起,去年有了第三個孩子,生活感覺挺滿意。
除了在網上賣鳥籠子,吳龍龍還賣鳥食罐,他手上有款景德鎮的鳥食罐三個罐就5000多元,這還不是最貴的。他說很多客戶買個鳥籠都好幾萬,鳥食罐當然不能低配,必須高配。在北京天津那邊的一些客戶,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選擇的鳥、鳥籠、鳥食罐都很講究。吳龍龍說,他父親主要制作純手工方籠,有八角的,有六角的。技術是從上輩傳下來的。鳥籠的角必須烤著火用手彎曲,力道要掌握好。因為手工彎角,工序繁雜費力,很多人都不選擇做角籠,而選制作圓籠。六角鳥籠是他父親自己研發的經典之作。六角鳥籠以前也是得過獎的,一個籠子能賣到1000元到2000元,主要用于養玉鳥、黃雀、紅子這幾種鳥。
吳龍龍說直播帶貨需要靠上時間,以前也做過,但孩子要上學,他媳婦也不能幫他做直播,所以直播就暫時放下了,他說后續有時間會考慮直播帶貨,把老輩留下來的手藝通過直播送到千家萬戶,讓人們都知道大歐手工鳥籠的風采。
制籠需200多道工序,不忘傳承搞技藝比賽
說起鳥籠手工制作,大歐村有很多手工制作能手,特別是村民吳洪柏,從16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制作鳥籠,至今已有近四十多年。他戴著花鏡正坐在工作室里雕刻鳥籠框圈的花紋,一會拿鑿子鑿,一會拿刀刻,現在,吳洪柏能制作二十多種不同的鳥籠,制作手藝是全村公認最高的。
他說,“每個籠絲的制作都必須精益求精,真正好的鳥籠都是手工。”他也是鳥籠非遺傳承人。他說,大歐村仍有200多戶村民熟練掌握手工鳥籠制作方法,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每一個鳥籠從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經過200多道工序,每一個步驟都要用到很多工具。鳥籠的制作從選料曬料,裁料劈料、推平、蒸料、折圈、膘圈、凈圈、整型、刻圈、部件制作、籠絲和組裝等。
為了擴大大歐村鳥籠文化的影響,不斷提高技能,早在2011年10月份村里就舉行了大歐鳥籠技能比賽,有30多人參加,獎項前六名都有獎勵,獎金從一萬元到1千元不等。吳希同說通過比賽主要是不斷提高技藝,讓我們的制作手藝更好的傳承。參賽選手中年齡大的60多歲了,年輕的40多歲,鳥籠制作這塊,40歲以下村民沒有參賽的。村民吳相軍說,今年在青島市第十六屆技能大賽的鳥籠技能比賽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得了1000元獎金,心里美滋滋的,他說以自己的年齡,不能跟技藝純熟的老手藝人比,成績雖然不錯,還得再接再厲。
吳希同以前做鳥籠也有好多年,說到流水線制作鳥籠這塊,他算比較早引進機械加工的,流水化制作主要用來生產常規普通鳥籠,他說最忙的一年雇了30多個人幫著干活。
隨后,記者來到了大歐鄉村記憶館,在這里陳列著傳統的制作工具,有刻刀、拉絲板、夾鉆等加起來能有30多件。吳希同書記說,這只是展示了很少一部分,細說起來還有很多。
大歐鳥籠的制作步驟繁瑣,具有比較高的技術性,外人難以復制,復雜的大型鳥籠至少需要兩位藝人20多天才能完成。在紀念館里有一個大型百靈鳥籠,形狀為圓形,直徑1米,高2.2米。鳥籠籠頂一般有拱頂和原頂之分,為了攜帶方便,也可以制成可以升降2-3節的拉籠,攜帶時降低,懸掛時升起,所以行內人士也稱為“撥籠”,此籠為3撥。吳希同說,百靈鳥為地棲鳥,所以籠內不放棲木,僅在籠底正中放一個蘑菇形臺,又叫鳳凰臺。哪只百靈鳥用上這么個大籠子,相當于住上了“別墅”。高端鳥籠是純手工雕刻的,價格不一,貴的價格高達萬元。
文化帶旅游,讓大歐村走出“鳥籠”
大歐村網格書記吳希同說,隨著定制鳥籠的增長,普通鳥籠市場下滑,疫情和對部分鳥類的保護,都讓大歐村鳥籠銷售出現下降。這幾年,他經常和大伙思考,怎樣讓村里的經濟持續發展。經過政府及多方研究,他們村將結合自身鳥籠文化優勢,首先把產業空間劃分成了四區,有美麗鄉村游中心區、體驗性農業旅游區、現代農業種植區、生態林地保育區。
美麗鄉村旅游中心區位于村域中心區,為村民居住區,規劃通過對村莊內部建筑、道路、環境等的整治改造,提升村莊整體形象,并打造旅游示范街、旅游示范戶、融入特色旅游業態,打造核心吸引力旅游產品。體驗性農業旅游區位于緊靠村落北部和南部的區域,規劃結合水體周邊自然及田園景觀,布置綠島系統、露營基地、采摘果園、生態公園、兒童農業體驗園、家庭農場、田園運動場等體驗性農業旅游項目。現代農業種植區重點發展農業觀光、特色農產品種植、農產品采摘等。生態林地保育區位于村域東南部,在保護現狀林業種植生態環境基礎上,白玉蘭、櫻花、五角楓等品種,形成規模以提高生態及經濟效益。
據介紹,2021年上半年村里就接待了參觀旅游者3000多人,其中有一個周就接待了20多輛大巴、1000多人。游客主要來參觀美麗鄉村建設,還有大歐鳥籠文化的建設,再一個學習電商的發展,很多來旅游參觀的人都對大歐村印象深刻。吳希同特別提到了貴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這個村子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也以編制鳥籠而聞名。全村114戶中從事竹編工藝的就有98戶,2007年卡拉村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鳥籠編制藝術之鄉”。卡拉村的一些村民骨干來到大歐村看了以后都很驚訝,他們說一個不產竹子的地方,竟然能把竹制品產業做得這么大,真是了不得!
吳希同說,村莊后續三到五年要把民宿、農家樂、采摘園打造完成,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借助鳥籠文化結合旅游增收,在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讓百姓安居樂業,在休閑娛樂中為村民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一方鳥籠,為大歐村帶來無盡財富,如今大歐成于鳥籠,也正在超越鳥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