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一線打擂臺 比拼實績展風采——潮海街道城市社區書記下沉拆遷一線錘煉作風能力
拆遷一線打擂臺比拼實績展風采
——潮海街道城市社區書記下沉拆遷一線錘煉作風能力
今年以來,潮海街道認真落實區委“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部署要求,聚焦城市更新和建設等重點工作,創新工作方式,將營流路片區改造作為檢驗黨員干部的“比武擂臺”,組織轄區城市社區書記“打擂比拼”,把現場當考場,把崗位當戰位,在拆遷一線鍛造干部隊伍“凡事講政治、謀事為群眾、干事重實效、成事爭一流”的作風能力。
參加“比武”的14名城市社區黨委書記,在“擂臺賽”中紛紛亮出“絕招”,逆流而上、主動作為、團結協作、齊頭并進,在落實責任和攻堅克難中展現擔當意識,提升作風能力。
古城社區吳經岳:為百姓履職要“分飾多角”
吳經岳是古城社區書記,在基層工作有20多年,工作作風扎實、群眾基礎好、工作成績突出,他在參與片區內的房屋調查摸底中發現廣大居民對貫通營流路并進行片區改造的意愿非常強烈。如何站在群眾的角度做群眾滿意的片區改造工作,是他在一線履職最為關心的問題,他這樣為自己定位:
當好政策的宣傳員。要吃透政策、深入群眾,結合征遷群眾的實際講解政策和片區改造的意義,動員廣大群眾積極支持配合工作。
當好意見的收集員。營流路片區改造關系到周邊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的幸福指數,是群眾期盼已久的民生民心工程。每到一戶,他都會認真傾聽、仔細記錄征遷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及時反映群眾心聲,回應群眾訴求。
當好片區的監督員。群眾最擔心的是什么?是公平問題。征遷要求工作人員自始至終做到“一碗水端平”和“一把尺子量到底”,及時了解征遷各環節是否合法、合規,確保征遷工作穩步推進。
金華社區金延福:請群眾吃瓜子喝茶水的同時事也談好了
金延福是個有20多年工作經驗的老社區書記,他曾先后參與過古城片區、黃家西流、解家營、中心城區東部片區等片區改造,而今又參與了營流路片區改造,被稱為“每次拆遷都必不可少的人”。他說:“做群眾工作,首先要自身過硬,政策法規要吃透,群眾提的事兒是方方面面的,我們要及時解答,要有應對策略。對轄區殘疾人、困難家庭等弱勢群眾,始終掌握他們信息,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參與拆遷。”
營流路片區地處金華社區,金延福對該區域相當熟悉,這些老舊小區約有80%的居民不在此居住,這些居民經過派出所、單位老領導、熟悉的老鄰居等多方面聯絡、一戶一戶查找。這段時間,他帶著三個小分隊到小區找居民談心、講政策,他們自己購買一些瓜子、水果、茶葉,找個居民集中鍛煉、經常聚集的地方坐下,請群眾吃瓜子吃水果喝茶,讓感情先行、談事更順。
騰馬社區王璐璐:讓征遷政策在“人情味”中深入人心
“王璐璐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社區書記。”今年在王璐璐當選即墨區第一屆黨代表后,騰馬社區居民這樣說。這是她多年在基層工作所積攢的口碑,也是居民對她的認可,這里面的“人情味”正是飽含深情的群眾語言。
她的工作絕招就是與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她說:“要做好片區改造就要與群眾先建立深厚的感情,與群眾耐心溝通,說群眾愛聽的‘人情話'‘土話'是關鍵的影響因素。”用她自己的話說,政策宣傳照本宣科,開展工作機械教條,如此“依葫蘆畫瓢”,豈能干好基層工作?她自己的經驗就是,面對群眾,多說說“人情話”“土話”,多講講接地氣、群眾聽得懂的話,內容多點樸實,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讓政府的“大道理”在“侃大山”中被群眾接受,讓“好政策”在“拉家常”的閑聊中深入人心。
和興社區于玲玲:干活要干的“群眾歡氣,我們也歡氣”
于玲玲是第二次經歷片區改造工作了,第一次是參與2018年中心城區東部片區改造,時隔4年,她再次回到那個片區改造指揮部辦公室,只不過這次換了指揮部的名稱。在熟悉的辦公環境,面對熟悉的工作,她心中感慨良多,但信心也倍增。她說:“4年前我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工作,從緊張到熟悉,忘不了那一段成長;現在的我,對這些工作已經熟悉,也找到了一些巧妙的方法,我信心十足,一定干好工作。”
有一位大姨的兒子要結婚,家里唯一的房子老舊、小區環境差,準備四處湊錢給兒子買新房,正在為錢發愁的時候,接到了于玲玲電話通知,邀請她來工作組進行面積確認。在現場,于玲玲耐心聽取了居民的訴求,并根據這次政策分析,她家一處房子換成67平方、95平方兩處房子。大姨激動地拉著于玲玲的手說,“政府的政策真好啊!我們一家人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于玲玲笑的合不攏嘴,說“群眾歡氣,我們也歡氣”。
名都苑社區宋書杰:維護群眾利益,不能含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名都苑社區書記宋書杰,對他來說,還有6個多月時間就退休了,但他干勁十足,完全沒有歇一下的想法。他說,片區改造關系到千家萬戶群眾的切身利益,會遇到各種各樣繁雜的矛盾和困難,僅靠耐心的宣傳引導遠遠不夠,還得設身處地為群眾想,將維護拆遷戶合法權益貫穿到具體工作中。
面對一些有所抵觸情緒的拆遷戶,他常換位思考,從被拆遷人角度出發,做其思想工作,只要有一點希望,就會竭盡所能,不放過拆遷戶可能會簽約的信息,不厭其煩地帶拆遷戶聯系安置房,不下百次與拆遷戶電話溝通和解釋。雖然一次次吃閉門羹,他卻從不氣餒,一遍遍放下自尊,守在拆遷戶家門口,用一顆真誠的心與拆遷戶交流,傾聽拆遷戶的意見和訴求,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和困難,用實際行動感動拆遷戶,獲得了拆遷戶的理解和信任。
和祥社區于永紅:在關鍵時刻顯擔當是黨員的本色
“群眾利益無小事,黨員形象無小事”,這是于永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不僅工作做得到位,“群眾緣”也特別好。在同事們眼中,于永紅從不推諉居民的需求,從不厭煩居民的咨詢,相反,她還經常到居民家中拉家常,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把片區內的征遷居民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于永紅摸著自己胸前的黨員徽章說:“片區改造肯定是有困難的,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就是要在困難面前彰顯擔當,只有經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才能成為群眾心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值得信任的“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只有把居民當成朋友,站在“朋友”的角度替他們考慮問題,片區改造就一定能夠成功。”
嶗山社區孫秀峰:我們的上下班時間由群眾來決定
“孫姐,還沒回去啊!”晚上8點,剛剛給群眾講解完政策,正準備下班的其他工作人員對孫秀
峰說。這句話孫秀峰已經聽過太多次了。參與征遷工作的一個多月來,孫秀峰每天都堅守等到最后一名群眾到來,沒有一天正常上下班。
有一天早上6點鐘,孫秀峰突然接到電話,“你好,你們什么時候上班?我一會要去上班,只有早上有點時間,我能早點過去選選戶型嗎?”原來是有征遷群眾需要過來咨詢政策、看戶型圖。她立即爽快答應:“可以,來吧,我20分鐘就到了。”家中孩子還在睡夢中,來不及跟孩子說聲早安、來不及給上學的孩子做頓早餐,她就立馬趕到辦公室等著。
她家中有倆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剛上幼兒園,都需要媽媽每天的關心照顧,但為了完成黨工委交辦的工作、為了讓營流路片區的群眾早日住上新房、為了早日貫通營流路惠及全區人民,她把自己角色重心由母親轉變成一位共產黨員,關鍵時刻要帶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孫秀峰笑著說:“我們的上下班時間由征遷群眾來決定,隨時等候,隨叫隨到。”
和仁社區張同學:黨委交辦的事,努力干好就行
“我不太會說話,黨委交辦的事,努力干好就行。”張同學笑的有些靦腆,身上帶著一份樸實感。他是一個實干家,他沒有豪言壯語,也不會喊激烈的口號,而是認認真真研究社區居民的情況,哪家老人腿腳不方便、哪家鄰里關系不好,只要他能親自跑到的,不舍得漏下一戶,多年來,他用這種樸實服務著社區、感動著居民。
憑著他多年積累的口碑,絕大多數居民比較配合工作,但仍有一些居民有其他想法,作為社區書記,自己社區出現這種難題怎么能推給其他工作人員呢?他必須要自己去趟過這道“溝渠”。那一天晚上9點,一直聯系不上的某位居民回到了房子里,張同學冒雨連夜開車到居民家中,與居民進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把政策一條條講出來、周圍的事例一個個分析出來,居民被他說明了、感動了,順利確認面積簽字了。“沒有空手而歸就好,吃點雨水怕什么!”他如是說。
和欣社區徐建軍:黨員是永遠不退休的
徐建軍也是一位參與片區改造的老資歷——近十年來,他參與了潮海街道所有的片區改造和拆遷的工作,他與金延福被稱為一對“拆遷的元老”。這次在片區改造的企業組擔當核心骨干,片區企業的頭一個“大骨頭”就是涉及改制的錨鏈廠,由于他有著豐富的經驗,很快與企業相關責任人取得聯系、談好了事項,目前廠區一期已經簽約。
“雖然我明年就退休了,但是黨員是永遠不退休的。我是一名老黨員、老同志,肯定要在這種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擔當起來,我們有這方面的經驗,辦事也能減少許多彎路。”徐建軍這樣說道,他展示了一名老黨員的“硬核”擔當。
勝利社區俞志泰:當天研究的事當天辦理不過夜
俞志泰所在的工作組,涉及的房改房較多,歷史遺留問題復雜,查證起來比較困難,往往一處房屋要牽扯到多方情況,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判,同時還要多次到房屋現場查看。
“我們的工作原則是,當天研究的事當天辦理,絕不過夜。”有一天晚上八九點研究一處房屋,需要現場測量面積,雖然天很黑,但他和工作人員仍然打著電筒到現場測量,他摸黑爬上平房頂查看情況,直到測量結束,他才發現腿都蹭破皮了。
他不但工作勤勞,而且還比較細膩。在走訪入戶過程中,工作組發現有一戶男主人去世,母女倆心理比較脆弱,擔心不懂政策而吃虧。俞志泰左考慮右考慮,決定找一個可靠的、有社會信譽的人來現場作個證明,幫助母女打消這種疑慮。于是他把母女倆情況告訴了當選為青島市人大代表的吳經岳書記,請吳書記亮明身份,并為母女倆講解政策,傳遞“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讓老實人吃虧”的原則,打消了她們的疑慮,實現順利簽約。
泰山社區孫雪玲:接了地氣才會贏得人氣
孫雪玲雖然年齡不大,但幾年的社區工作讓居民普遍認為她有責任心、有原則。參與營流路片區改造以來,孫雪玲一次次入戶走訪、電話邀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解征遷政策,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盡力為居民解決需求。
片區改造工作總是會遇上少數群眾的誤解,有的人當面數落,有人抵觸抗拒。她在片區改造中遇到一些難題——藍鰲路116號多層樓的附房前小院子均不在房產證上,但居民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他們想爭取把附房小院子也算上面積,但這并不符合片區改造的政策,有許多居民心中不理解、有怨氣,甚至有些居民態度強硬,抵觸情緒較大,不愿意支持配合。她覺得在辦公室紙上談兵不是好辦法,應該主動到居民家中看一看、聊一聊,為此,她花大量時間仔細研究了每戶的房屋面積、計算方式、戶型搭配、裝修建議等內容,讓自己和居民有切入的話題,無論電話還是見面,都能詳細解答居民心中的疑問、幫助居民選擇房屋的戶型甚至回遷后的一些裝修建議。孫雪玲笑著說,“居民都是明事理的,只要我們有足夠耐心和誠心,面對面交流接觸,我們才能更加接地氣,工作才能更加有人氣!”
名都苑社區張莎莎:讓群眾來提想法,讓我們來想辦法
在張莎莎的辦公桌前,坐著兩位老人,正在算著賬,怎么才能實現2個房產證換3套房子?老人表示,如果換不了3套房子,達不到要求那就不簽約。實際上,老人要求將2個房產證合并換成3套,這在政策上是不允許的。張莎莎沒有慌,而是坐下來細細研究,發現2個證和3套房子的核心問題在于面積的分配。她仔細核算了兩個證的面積,發現證一大一小,研究出一個辦法:面積大的證可換2套面積小的,面積小的證可換1套面積大的,多出的差價正好補上另外2套的不足,這個賬剛剛好,完全符合老人的心意。聽完她耐心細致的講解后,原本有些擔心的老人痛快地簽了字。
她已經算不清一天工作多少小時,和居民打多少個電話,遇到多少難題。而她手中的筆記,便清晰記錄其中的酸甜苦辣。翻開這本筆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每一戶居民的情況以及工作方式與工作方法,對此她深有感觸地說:“多學習,多實干,多總結、多提煉,讓群眾來提想法,讓我們來想辦法——是我的工作秘訣。”
銀華社區王瑜:將群眾的笑臉當做檢驗工作的標準
銀華社區王瑜,她堅持“親力親為 干字當頭”的工作作風,不斷優化社區服務理念,強化為民辦事能力,以實際行動書寫一名黨員干部的忠誠與擔當。在同事眼中,王瑜是個親力親為的人,無論是解答來訪群眾的疑問,還是走訪一線,她總是沖在前面,干勁十足。
這段時間以來,與居民交流過程中,發現家庭矛盾糾紛是影響片區改造的一個“老大難”,一些居民家中財產分配不明白,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等處理不好,直接影響著是否能成功簽約。而王瑜則擅長調解這類家庭矛盾,并且能夠在法律范圍內為他們作出分析,促進家庭關系走向和睦,最后實現順利簽約。
“要將群眾的笑臉當做檢驗工作的標準,無論是城市社區的工作,還是片區改造的工作,這個標準不能變。”這是王瑜多年來與居民打交道的經驗總結,她用這個標準時刻檢驗自身,也贏得了居民的好評。
大華社區張昆:我是這里長大的,我有底氣
大華社區張昆,這次參與片區改造工作,他有著雙重身份:一個是片區改造工作人員,一個是片區改造拆遷戶。他說,“我在錨鏈廠片區工藝毯廠宿舍居住了18年,對這里有著極深的感情,留下了太多兒時的回憶,同時也期盼著早已破舊不堪的宿舍樓拆遷盡早實現。我這次有幸參與營流路拆遷貫通工作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3月17日,根據組織安排來到拆遷指揮部,他迅速進入角色,首先對該片區房屋和居民情況進行熟悉掌握,通過從小在此居住的獨特優勢與老鄰居們拉近情感,多方宣傳拆遷政策,做到每一個步驟和環節都帶頭垂范,讓鄰居們心理上更加踏實放心。他在指揮部對領導說,“我的親人朋友的工作讓我來做,我在這里長大,我有底氣。”
在這場別開生面的“比武擂臺賽”中,每名參賽者把每一天進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工作,作為提升能力的課堂、檢驗作風的考場,他們不負黨組織的信任,也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今年,全區三大城市更新攻堅任務均涉及潮海,潮海街道堅決扛起做好城市更新工作的政治責任,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工作作風,在街道上下進一步造濃比拼氛圍,激勵廣大干部克難攻堅、高質量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潮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