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通濟新經濟區開辦公益課堂 讓孩子樂享暑期生活
學生在學習制作面塑。(來源:即墨區委宣傳部)
一名學生在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塑熊貓。(來源:即墨區委宣傳部)
7月16日,青島市即墨區通濟新經濟區興華景苑開設的暑假公益課堂上,民間藝人張世建向小學生們傳授面塑制作技藝。
暑假期間,青島市即墨區通濟新經濟區興華景苑開設了暑假“非遺面塑”公益課堂,邀請“非遺”傳承人給自愿學習民間技藝的學生授課,讓孩子們了解和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樂享暑假生活。
面塑,俗稱‘捏面人'。它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食鹽等為原料,利用手和各種專用塑形工具,將面團捏塑成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各式具體形象的傳統民俗手工技藝。中國的面塑藝術從漢代開始就有文字記載,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面塑是我國民間美術中一個古老的門類,它造型多樣,絢麗多彩,不僅具有造型與色彩之美,更蘊含著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面塑不僅是藝術品,而且更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其形象傳遞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潛移默化之間啟迪人們的智慧。面塑這門傳統民間藝術,以其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深受群眾喜愛。
公益課堂上,張世建向學生們介紹了面塑文化歷史,面塑的發展和傳承,同時傳授了面塑技藝的基礎知識,并展示各式各樣面塑的藝術。在張世建的教導下,孩子們用稚嫩的小手捏、搓、揉、刻,一塊塊面團在來回轉動間展現出國寶熊貓的輪廓。在面塑的制作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眼、手、腦三者有效的結合,深刻感受到了面塑藝術的魅力,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創造力。和面、上色,不同顏色的面團經過捏、搓、揉、掀,一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誕生于指尖,引來孩子們一陣驚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第三代傳承人張世建,十八歲學習面塑制作技藝,并成立了張世建面塑藝術工作室。張世建從事面塑傳承推廣二十年,作品被山東省文化館、青島市文化館等收藏。作為一名青年“手藝人”,他坦言更有責任和義務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每逢寒暑假,張世建總是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活躍在居民區未成年人社區實踐的公益課堂上,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捏面手藝人根據所需的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了。”只見張世建拿著不起眼的面團,熟練地揉、搓、捏、切,幾個動作下來,靈動有趣的熊貓雛形就出現了。“太可愛了!我第一次學做面塑,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四年級學生張奕辰緊張地說道。 “同學們,大家不要著急,認真看一下,耐心些,這個熊貓搓身體的步驟要這么做,大家都完成得很好!”面對“零”基礎的小學生,張世建從最簡單的造型教起。大家在張世建的悉心指導下,捏、搓、揉、掀、切、刻、劃、塑,圓滿地完成了國寶熊貓面塑制作,感受“指尖”非遺的魅力。
“大家看這個,我們把它們捏在一起……”面對同學們從未“見識”過的多彩非遺工藝,面塑藝人張世建細心給學生們講解基本操作手法和面塑藝術的作品,解答著同學們千奇百怪的問題。“通過這個活動,我們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張世建說。
作為一名青年“手藝人”,他坦言更有責任和義務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喜歡面塑、了解面塑。多年來,張世建在不同的學校、課堂上研究容易被孩子們理解接受的教學方法,帶領孩子們制作他們喜歡的卡通、動畫人物面塑,同時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