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小包菜”海外闖市場
人勤春來早,在各地忙著春耕生產之際,即墨入春的首批包菜出口訂單也開始發貨。從這里走出去的包菜,占馬來西亞市場的50%。
對于北方市場來說,眼下并不是包菜上市的時候,但在移風店鎮的佳蔬蔬菜專業合作社里,二十幾位工人已經在忙著將包菜進行簡單的加工,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首批出口的包菜是從合作社湖南、湖北基地采收過來的,經過包裝后,統一裝入集裝箱,兩個小時便可以運往港口通關,一周后即可以進入馬來西亞各大市場進行銷售。
“一個集裝箱能裝25噸左右的包菜,每天大約會出5至6個集裝箱,后續每星期大約會有30至40個集裝箱的包菜出貨。”青島佳蔬蔬菜專業合作社出口貿易負責人韓聰說。
別看現在合作社包菜出口量如此之大,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受品種和市場波動的影響,當地愿意種植包菜的農戶并不多。為了幫助農民增收,憑借自己多年蔬菜經紀人的經驗和渠道,移風店鎮大莊村村民韓澤兵為當地引進、培育更耐運輸、儲存的包菜新品種進行試種,并通過訂單化種植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包菜6000多畝,主要發往上海、杭州、溫州等南方市場。
“九十年代時,南方蔬菜市場即使到了六七月份,也多以土豆、冬瓜這類根莖蔬菜為主,缺少綠葉蔬菜;因為當時種植的包菜品種比較松散,裝車后會被擠壓,到了氣溫較高的南方后,極易腐爛。我們即墨種植的包菜品種卷得比較結實,葉片比較厚,到南方后依然新鮮,受到南方市場的青睞。”韓澤兵說。
僅一季時間,即墨種植的“包菜”便在南方市場打開了銷路。因為葉片厚、適合跟咖喱一起煮著烹飪等特質,即墨“包菜”同樣受到了東南亞客戶的青睞,訂單紛至沓來。“因為南方市場與東南亞市場聯系緊密,東南亞客戶也很快找到我們,國外首單就是來自馬來西亞,慢慢地,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蔬菜商都來收購我們的包菜。”韓澤兵說。
市場大了,本地原有的種植能力已經無法應對越來越多的訂單。在山東,包菜一年分春秋兩季種植,每年的夏冬兩季,包菜都是處于缺貨狀態。為了能夠一年四季保障蔬菜供應,合作社分別在河北張家口、湖南、湖北、四川成都等地建立了蔬菜種植基地,每年的蔬菜產量達到3萬噸左右,海外客戶也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現在的30多家。
包菜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也為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村民一年的收益達10萬元左右。“我們一般承包五六畝包菜地,每年春秋季節,收入在8000元左右,多的時候能到10000多元。”移風店鎮大壩村村民張京山欣喜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