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將調查失業率列入預期目標 這意味著什么?2018/3/6 9:58:56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3月5日上午舉行,國務院總理李keqiang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首次把城鎮調查失業率這一指標作為預期目標,以更全面反映就業狀況,更好體現共享發展要求。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什么是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調查失業率是通過城鎮勞動力情況抽樣調查所取得的城鎮就業與失業匯總數據進行計算的,具體是指城鎮調查失業人數占城鎮調查從業人數與城鎮調查失業人數之和的比。
長期以來,中國官方公布的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數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外發布。所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但處于無業狀態,并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的城鎮常住人員。這項統計不僅未包含未到人社部門自愿失業登記的城鎮人口,也不能反映大量進城務工非城鎮戶籍人口的就業狀況。近十年,這一數據穩定在4.0%-4.3%之間。
相比之下,城鎮調查失業率要高出不少。2013年,李keqiang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透露,2013年上半年中國調查失業率為5%,這是中國官方首次對外披露調查失業率數據。而根據北京大學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的研究,2012年中國城鎮人口失業率在4.4%-9.2%之間。
2017年10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在介紹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時稱,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連續七個月保持在5%以下,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僅為4.83%,這是2012年以來的一個低點。
兩種失業率區別何在?
《中國社會保障》2008年第8期刊登《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比較》一文指出,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有五大不同。
對失業的認定不同。登記失業人員以在就業服務機構登記為確定失業的主要標識。沒有進行失業登記的人員,無論其是否失業都不能視作失業人員。因此,不少目前沒有工作,有勞動能力且積極尋找工作但并未去就業服務機構登記的人員都被排除在外。而調查失業人員只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采取了尋找工作的行動,如應聘、托人找工作等,而不強調是否登記。
對象范圍不同。中國對登記失業人員的規定是戶口在城鎮的勞動力,既不包括進城務工經商的進城農民工,也不包括在城市間遷徙流動而未轉移戶籍的城鎮戶籍人口。而調查失業人員則是城鄉常住人口中的勞動力,其中城鎮常住人口不僅包括戶口在城鎮且常住城鎮的勞動力,還包括戶口不在城鎮但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農村勞動力。
數據口徑不同。在登記失業率的計算中,分子和分母指標的人口范圍口徑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就業人數統計與登記失業人數統計的人口范圍口徑是不同的,即我國的就業統計中并沒有一個與城鎮登記失業率的人口范圍口徑相同的城鎮就業人數指標。實際計算中采用的城鎮就業人數指標的口徑大體是實際常住人口,是遠遠大于城鎮登記失業的戶籍人口統計口徑的。而在調查失業率的計算中,分子和分母指標的人口范圍口徑是一致的,均為實際常住人口。
統計指標體系不同。現行登記失業率統計指標體系過于簡單,僅有登記失業人數和登記失業率兩個指標,除了有按省份和城市分組的數據外,幾乎難以獲得按其他特征分類的結構性失業率數據,如:性別、年齡、職業、行業等。而調查失業率則有比較完善的統計指標體系。
對失業者的年齡限制不同。1995年以前,我國城鎮登記失業是以男16—49歲,女16—44歲為申請登記的年齡界限;1995年以后將年齡界限放寬至退休年齡,即男16—59歲,女16—49歲。而調查失業率則僅僅對勞動年齡下限作了規定,即16歲,沒有設置年齡上限,這既符合統計上的可比性原則(就業人數中包括了退休年齡以上的就業人員),又符合國際上對失業的定義。
列入宏觀調控目標釋放什么信號?
客觀地說,中國將城鎮調查失業率列入發展目標的一個背景是,以GDP增長目標作為政策目標的種種弊端逐漸暴露,此前使用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失真。
日前,在清華五道口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宏觀調控指標專題研討會上,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研究部研究員魏加寧等專家就指出,以GDP增速作為宏觀調控核心目標,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激勵地方加速發展經濟等積極作用,但近年來弊端越來越明顯。這種體制導致了地方和國企過度負債、高杠桿率帶來的金融風險、經濟結構失衡、環境惡化和數據造假等問題。
這些專家呼吁中國將就業穩定納入宏觀調控目標,取代GDP增長目標。
事實上,目前全球主要國家的核心宏觀調控指標大多是穩定就業和防范通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說, G20國家中絕大多數都已經采用穩定就業作為主要調控目標。有的國家使用很具體的失業率目標,有的國家只是對就業目標做定性表述,即保證就業基本穩定就行了,并不設定具體的失業率的數量目標。
馬駿和中國金融4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指出,在中國,由于勞動年齡人口的快速下降(2011年勞動人口就開始下降,去年下降500多萬人,不遠的將來勞動人口降幅可能達到年均700萬、800萬),GDP增速與就業改善之間的正相關性(奧肯定律)已經被打破,在一段時間內甚至可能出現負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中GDP增速目標與就業穩定目標之間只能二選一,否則就會出現目標之間的沖突。
專家們表示,用就業代替GDP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目標之一,并非意味著GDP這個指標就不存在和不發揮作用了。根據國際經驗,一般政府權威機構(如央行和財政部)會每年發布一個年度GDP增速的預測,財政部門可以根據名義GDP的預測值編制財政收支預算,企業也會參考GDP的預測值來預測本行業的銷售、生產和投資活動的增速,資本市場也會參考GDP的預測值來規劃投融資活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穩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
政府工作報告表示,上述主要預期目標,考慮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符合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際。從經濟基本面和就業吸納能力看,6.5%左右的增速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